這是一個老掉牙的話題,也是很多設計師關心的話題。很多人認為三十歲對于設計師是一個尷尬的年齡。中國缺乏十年以上而保持活力的設計師。那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導致了設計師對職業的厭倦,而轉行做認為高深的創意和策劃,最后發現也不象自己想象的,而干凈去開個小店呢。開始,大部分人認為設計是一個容易上手,而掙錢很快的職業。于是很多人選擇了設計。很多人是科班出身,學美術的,自認設計是唯一出路(自己也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悟,談談設計師的成長歷程和心理特征,以及方向。
簡單背景:
中國是一個廣告史很短的國家,株洲平面設計也是一個剛成長不久的新生職業。十年不多,沒有氛圍,沒有文化和根基和深厚的土壤,所以大樹也比較少。
大師出山:(三年或四年的學校生活,只是把我們的審美提到了一個于平凡人不同的高度,學院派的大師們老氣橫。我們的作品也非常好玩,自以為自己已經成了大師,記得那個時候自己最關注的就是莫比大獎的電話和參賽方式。好來個一舉成名。現在翻起那老式通訊錄上的幾個國際大賽的參賽電話和每年的時間。不知道想說些什么。沒有任何商業經歷,沒有任何社會經驗,沒有任何和社會接觸作品。大師已經成了。對所有的作品評首論足。那時候感覺,要是參賽,肯定一下就出名了。那信心是鐵的。)翻開一本LOGO大全,認為沒有一個做的好的,都很難看。
上班:(上班對于一個科班出身的設計師來說,就是在一張藝術畫上,一點一點的用橡皮擦,只到擦成一張白紙。最后再在白紙上一點一點的畫,這張白紙擦干凈需要兩三年。而兩三年后在畫出的東西,都是社會上的東西,客戶嘴里的東西,如果你不愿意擦,除非你不想生存。這個時候設計師腦子里也開始一片空白,分不清哪里是擦去的,哪里是留下的?)翻開一本LOGO大全,認為有些還是不錯的。
繼續上班:(這個時候,開始學會迎合客戶,出流水活。開始有了一套自己對付株洲廣告公司客戶的方法。開始喜歡溝通和忽悠客戶。快樂全在忽悠,不再專業了,開始被一些忽悠的舒服的客戶,認為大師,開始飄飄然。開始不學無術。東西做的越來越糟,工資掙得越來越高。)
繼續上班:(第四年,有些忽悠開始不靈了,由于沒有新的東西,新的忽悠人群又上來了,也懶得忽悠了,開始厭倦這個行業。討厭說這是個主觀性太強的行業。開始有轉行的念頭。第四年延長中。。。)這個時候的失意,是因為是從忽悠的快感中跌落下來,因此比較痛,其實還沒入門,只是學會了幾個軟件,和幾個熟練的快捷鍵。
有人轉行,有人堅持,不知路在何方。
出路及方向:
設計,是一條不歸路。
很多人認為三十歲對于設計師是一個尷尬的年齡。缺少新生的東西,上班又老大苦力,沒成就感。
非常錯,新生的東西是不成熟的,是嫩稚的。每個人都曾經新生,如果讓這種新生的東西來支撐中國的設計界,那設計界就是一片黃芽,那大樹呢?如果每個人都干幾年就轉行了,那設計界真是可悲了。那出路在哪里???
出路就是沉淀與成長。
要學會生長,生長是一種磨礪后的蛻變。對行業也是如此,對個人如此。行業流行的元素會風行一時,象某些字體和顏色和構圖等等,但流行往往意味著不流行。流行之后去哪了呢?
經過時間和等等因素的過濾后,這些流行的東西,一部分被認為老土而舍棄,一部分沉淀。沉淀的這部分,暫且叫它經典文化。但一切都在生長的,只是變了方式或模樣而已。
這樣來說,設計師就分成了兩種,一種是在捕捉流行的元素做文章,一種是搜集過濾后的經典元素做文章。一種是生的,一種是熟的。累是因為你是在做第一種設計師,捕捉那種風行的,而沒經歷時間磨礪的半成品,象蜂一般的迷戀“老鼠愛大米”這么爛的垃圾歌曲。社會主義在發展階段,垃圾很多,老跟著垃圾走,怎么不累呢。垃圾會層出不窮,要學會取舍。
流行文化和經典文化是相附相成的,沒有流行文化的沉淀,也就沒有經典文化。沒有經典文化,流行文化也無從流行起。
七年之后,對于一個設計師才是一個新生階段,學會認識和分辨的階段。才是一個開始。
開始知道如何吸收水分和生長的階段,就象七年前所有的東西都是于設計相關的積淀的土壤。而剛發芽和發現陽光的所在。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小心翼翼,一步一個腳印,直到成為一棵大樹。枝葉茂盛。
勸那些浮躁的設計師們,靜下心來,老老實實的做些東西,少些牢騷和浮躁,多些塌實和認真。
2010年06月8日
平面設計師的路……
評論關閉
評論暫缺
還沒有任何評論。
抱歉,評論暫時關閉。
博文首發:www.bjaidi.cn 廣告公司 株洲廣告 株洲網站建設 株洲網絡公司 株洲網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