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土品牌、半洋半土的品牌……品牌的價值似乎是影響品牌運作的一個大問題。但這真的是個大問題嗎?從以上有識之士們的談話中我們應該有了結論。但是由此引出的幾個潛在的問題還是值得關注。因為他不是簡單的六一兒童節黑板報設計這么簡單的事情。
首先是事情發生后有人覺得“蘇牌”這樣好的商品準以進場實在可惜,私下里便“善意”提醒廠方:“你們不妨到國外開一家空殼公司,注冊一個洋商標,那樣就暢通無阻了。”更有人勸說,做生意要緊,面子有啥關系!而據記者所知,像這樣到晦外注冊一個洋商標,而后進行國貨銷售的大有人在。一家企業老總自嘲說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曲線救廠’之策”。不知這算不算變相欺騙消費者,不過倒確實是摸準了消費者“崇洋”心理的脈搏,狠狠地“扎了一針”。
其次是有商場發話了,我們其實并沒有人排斥國貨精品,但你產品本身究竟算不算是“精”品是個很大的問題。國外的品牌太成熟了,而國內產品在后期力口工、整理水平上根本跟不上。舉個簡單的例子,國內的所謂精品一定是面料高檔,但輔料和一些細小的地方卻不注意,這是—種討巧的做法,因為如果連輔料也用高檔面料的話,成本無疑就上去了。而國外品牌則—定是輔料要好,細節出眾,這才算是精品。“如果你不是精品而打著保護民族產品的旗號要求受到特殊照顧,那么辦不到”——話雖尖銳,但是卻不無道理。
再次是消費者不喜歡雷同和抄襲。現在的消費者消費心理非常成熟,他們很清楚每一個牌子的風格,所以國內品牌自我感覺不要太好。現在是信息化社會,服裝企業上網尋找信息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整合信息的工作卻是一個高水平的活動。你可以在盜版后冒充國際品牌,甚至把自己的定位定得比那些國際大牌還高,但消費者很清楚是怎么回事,因為你的歷史價值比不過人家,一個國際品牌的形成往往要經過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產生,品牌背景就是實力,在這方面國內品牌差得很遠。
其實,國貨的質量和服務難如人意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而國外品牌在做工、精致程度乃至企業的管理方法上都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每個商場都有它衡量品牌的天平,商家固然應該承擔起正確引導消費者的責任,但國產品牌的當務之急,還是要從自身找問題,努力提高國貨質量,搞好服務,加大宣傳力度以提升品牌知名度,讓商場的天平傾向自己這邊。否則,干巴巴地呼吁別人扶持民族品牌是空洞無力的,在中外品牌之爭的大潮中也會“出師未捷身先死”,最終摔落馬下。
“三槍”內衣在中國算是—個名牌,知名度較高。為了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三槍”開始了新產品的開發。注冊于“三槍”總商標下的“蘇牌”內衣,是“以國際品牌和世界名牌為競爭對手、以中高收入者為目標消費群的升級換代產品”。在前不久舉行的全國展示會上,三槍集團一舉展出了52款與傳統內衣風格迥然的內衣新品,并邀請業內專家和部分商場評議,洽談合作意向。
一方面是產品受到了與會者的贊賞,另一方面三槍卻遭遇了出入意料的尷尬。在洽談進入商場的談判階段,商家面露難色:“蘇牌”內衣雖與國外品牌各有千秋,但商場不能讓其進場,因為蘇牌是國內的品牌,而不是中外合資的。就此,商場的“門檻”讓曾在國內市場游刃有余、并連連出擊海外市場的三槍集團碰了壁,集團上半年在全國主要城市30家高檔商場開設“蘇牌’專賣廳和專柜的計劃也打了折扣。
兩種理由
如果說三槍的遭遇僅是一種“個別的不幸”的話,那么,我們似乎只需對三槍表示同情。但據了解,還有不少本土品牌也曾有過這種“不幸”。那么商場到底是出于什么考慮做出這樣的決定的呢?包括學院品牌建設?
在記者的采訪中,商家對此表示了自己的態度。—位外商獨資商場的經理說,商場選擇哪些品牌,是企業的市場行為,主要考慮的是商場的定位和目標消費群對品牌的認知度。商場規定非洋貨不進,是從商業利益出發。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下,商家肯定會把有限的經營資源優先用于已有良好背景和知名度的品牌,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有些商場中規定了“非洋不進”,這也是一種經營特色,本是無可厚非的。
而另一家合資商場的中方代表則表示:目前,消費群體中確實存在“崇洋”心理,而沒有消費者的商場只能面1臨倒閉的危險。雖然他也承認“事實上,我國市場銷售的中外合資、獨資企業的針織產品,絕大多數是在我國生產的,不少世界名牌也是在我國乃至三槍集團屬下企業定牌加工的”,但消費者是商場的主體,消費者不認、國貨賣不出去,商場為了商業利潤也只能“隨波逐流”。因此,也可以說,是消費者把商家逼到了“非洋不進”的當口上。而在中國,商業業態層次也很復雜,敢于“非洋不進”的商場也多是有些實力的。但是,留給國產品牌的空間當然也是存在的。因此,“賣洋貨”還是“賣國貨”,這其實是商場的自由。
三方說法:
對商家這樣的理由,三槍集團總經理蘇壽南一方面表示理解,但另一方面也表態說: “這里是中國,中國品牌應該說是在,主場’與那些洋品牌競爭,理應享有天時地利人和,遭此歧視是否有些不可理解呢?”他對于在中國的土地上,國貨精品反而低人一等怎么也想不通。蘇壽南認為,事實上,商場有責任讓消費者知情,明明白白消費,推銷貨真價實的商品。如果我們的商品無價值缺憾,那么是否有“外資”背景又算得了什么呢?
而某內衣品牌負責人也對商場的做法表示了不滿,他說只有中國的設計師才真正了解中國人的穿衣感覺,只有中國的品牌才真正適合中國人,國有品牌成功的例子很多,為什么不能給它一個機會呢?他認為不少國貨精品的品質已與洋品牌無異,而作為商場,有推廣民族品牌的責任,如果國貨符合國家規定的各項標準,不會對消費者造成什么身體上、利益上的傷害,就應該準許進入,讓它在市場上有一個與洋貨競爭的機會,這是商場在商業道德上應盡的義務。該負貴人表示,在中國,如果有商場因為怕影響商場形象而拒絕國貨入場,那么商場的眼光似乎也太狹隘了。
而北京的商場卻有自己的看法。北京燕莎友誼商城“女士世界”經理馬淑敏女士說,中國從去年力口人世貿組織后,一切都在逐漸與國際接軌,各行業都有變化。而服裝業其實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經與國際接軌了,到現在國貨和洋品牌已經區分不開了。從面料上講很多國貨用的是進口面料,也有很多服裝公司聘請外國人在中國工作,同樣你也很難說某個品牌一定是純粹的洋貨。中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氛圍。對燕莎來說,從來不對國貨和洋品牌做什么區分,在選擇品牌進駐時也不會看你是中資的還是外資的,而是要從價值、知名度、美譽度和品牌定位等方面對商品和品牌本身進行認定,決不會歧視國貨精品。如果品牌確實好,百分之百是會讓進商場的。另外,北京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確實有包容一切的氣度,她既不會排斥外來品牌,同樣也不會拒絕國貨。
東方新天地市務推廣經理陳慧珊女士也表示,她雖然是香港人,到大陸不過兩年的時間,對三槍的名字不是很熟悉,但是東方新天地一向是既給外來品牌機會,也給國內品牌機會。在選擇品牌方面是主要看品牌是否適合新天地的每個區域,店鋪的管理、裝修是否合乎標準等等,服裝方面主要看會不會受歡迎,如果會、有前途就能人駐。
在業內人士方面,上海服裝行業協會負責人徐秀清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提起了上海服裝業在韓國辦展、好評如潮的盛景。她說:“客觀講,我國部分成衣產品從設計到質量已具備了與國際名牌競爭的實力,欠缺的就是品牌效應,經典廣告詞,而這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之外,還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徐秀清介紹,韓國漢城給入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大街上穿梭的汽車,絕大多數是韓國產的現代、大宇,韓國人都以坐國產車為榮;在街頭小報、地鐵車廂及建筑物的廣告牌上,也時常能見到“質地相當時請用國貨”、“莫道舶來品皆好,不妨使用國產貨”等旗幟鮮明的使用國貨的宣傳。韓國朋友告知,在韓國百姓中,坐國產車,抽國產煙,質地相當用國貨,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無形責任。因此專家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場有選擇供應商的自主權,消費者也擁有自行選擇品牌的權利,但遵循市場規則、融人全球經濟,并不意味著民族品牌意識的削弱和淡漠。在同樣款式、同等質地的前提下,應多提倡使用國貨,以使用國貨為榮的觀念是永遠不會過時的。